信息动态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信息动态 > 通知公告 >

2020 年度第十三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 候选名单公示

2021.03.04

      为了促进我国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及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促使生物技术产业的领军人物不断涌现,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谈家桢生命科学奖”。2020 年度第十三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按照《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章程》和《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评选办法》开展工作,共收到 89 份申请材料,经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管理办公室的资格审查,共有 89 位申请人推荐材料符合“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申报条件。其中成就奖申请者共 8 人;国际合作奖申请者 2 人;临床医学奖申请者共 21 人;产业化奖申请者共 7 人;创新奖申请者共 51 人。通过专家函评,评审专家委员会会议评审,评选出 2 位“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候选人、1 位“谈家桢生命科学国际合作奖” 候选人、3 位“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候选人、1 位“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候选人和 10 位“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候选人。现对候选名单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为十天(2021 年3 月 4 日至 3 月 14 日)。如对候选人有异议,请于公示期内向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管理办公室提出书面意见,并写明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和联系地址。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管理办公室
联系人: 赵婷 陈旭
电话:021-50803610
邮箱:sbia@sbia.org.cn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碧波路 500 号 305 室
 
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候选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张明杰,男,1966 年 9 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部嘉里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明杰院士一直致力于神经系统结构生物学的研究, 系统地研究了突触形成和信号转导相关大分子复合物的组装及突触亚结构形成的机制与物理化学基础;神经元在发育过程中极性的建立与成熟后极性的维持的分子机制。

徐华强,男,1964 年 1 月出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靶标结构与功能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华强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 GPCR、植物激素以及核激素受体、肝脏生长因子(HGF)受体等,研究激素通路的蛋白质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开展基于晶体结构的肿瘤与糖尿病的药物研发。
 
谈家桢生命科学国际合作奖候选名单
王小凡,男,1955 年 5 月出生,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杜克大学讲席教授。王小凡教授主要从事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在细胞信号转导、DNA 损伤与修复、肿瘤微环境等癌症相关领域均有重要发现。王小凡教授主持多项美国 NIH 重要研究项目,在多个国际学术期刊担任编委或主编,他推荐介绍国内科技界领军人物进入国际学术期刊编委会,为扩大中国籍科学家在世界学术界的影响做出了巨大贡献。
 
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候选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拥军,男,1962 年 9 月出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拥军教授致力于脑血管病临床与科学研究,揭示了脑血管病发病新机制,创立了防控新技术、新方法,创建了质量控制新体系,在脑血管病病因诊断、临床诊疗、疾病预后和防控体系建设等方面均做出巨大贡献。

董家鸿,男,1960 年 3 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家鸿院士在国际上首创“精准肝胆外科”理念及其技术体系,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他牵头制定了 10 部国家级指南及专家共识,均成为行业标准。其研究成果引领了当代肝胆外科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蔡秀军,男,1963 年 11 月出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蔡秀军教授在腹腔镜外科领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系统研究,率先创建腹腔镜刮吸解剖法切肝技术,减少了术中出血与术后胆漏等并发症;首创完全腹腔镜绕肝法二步肝切除术,解决了肝切除术后残肝体积不足的难题。
 
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候选名单
邢婉丽,女,1968 年 3 月出生,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高级副总裁、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邢婉丽教授带领博奥集团及博奥晶典团队在二十年的生物芯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降低出生缺陷、防控感染性疾病、防控慢病,发挥高科技的关键支撑作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候选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田志喜,男,1975 年 9 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党委委员、科技处长,研究员。田志喜研究员利用多组学和系统生物学手段,在大豆基因组学、种质资源演化和分子设计育种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原创成果,该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大豆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我国在该研究领域跻身国际领先行列做出了突出贡献。

苏士成,男,1983 年 5 月出生,中山大学乳腺癌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中心副主任、中山医学院免疫教研室副主任、研究员、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苏士成研究员从临床出发,发现一系列调控炎症相关疾病进展的新分子,包括首次阐明持续定位在线粒体的非编码 RNA 功能,鉴定首个定位在细胞膜表面的核酸感受蛋白。这些发现对揭示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新型的靶向治疗有重大意义。

杨海涛,男,1979 年 8 月出生,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杨海涛研究员长期从事病原微生物免疫感染的结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病原体关键靶点的结构和功能,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新型抗感染药物开发, 在新型冠状病毒、SARS 病毒、结核分枝杆菌和 HIV 病毒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抗感染药物研究中取得了多项成果。

娄智勇,男,1980 年 1 月出生,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娄志勇教授主要研究高致病性病毒感染和复制、与宿主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分子机制,以及抗病毒的新机制和新手段。在冠状病毒、布尼亚病毒等病毒感染和复制机制、以及抗病毒抑制剂研究中,取得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

秦成峰,男,1979 年 10 月出生,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所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毒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秦成峰研究员长期聚焦新发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研究,率先揭示寨卡病毒毒力进化导致大流行的分子机制,建立全球首个新冠病毒鼠适应株动物模型,突破 mRNA 疫苗关键技术瓶颈,为我国新发病毒传染病的科学防控做出重要贡献。

鲁伯埙,男,1981 年 10 月出生,复旦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鲁伯埙研究员创造性地提出并成功验证了通过“小分子胶水”化合物将致病蛋白选择性靶向至细胞自噬过程进行降解从而对疾病进行根本性干预的假说,为由特定致病蛋白所导致的各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全新路径。

曾 艺,女,1976 年 1 月出生,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组长、研究员。曾艺研究员从事生物医学研究,聚焦成体干细胞命运决定的机制, 发现了多种组织器官的成体干细胞,率先突破了胰岛功能细胞在体外难以扩增的技术瓶颈,为体外大量获得糖尿病细胞治疗所需的胰岛β细胞开拓了全新的途 径。

雷群英,女,1971 年 3 月出生,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雷群英教授从事营养和肿瘤代谢研究,发现代谢酶感知不同营养状况调控肿瘤代谢,提出代谢物感知异常是肿瘤发生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系统阐明代谢重塑在胰腺癌演进中的关键作用和精准营养/饮食在肿瘤防治策略上的重要转化意义。

蔡时青,男,1974 年 8 月出生,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蔡时青研究员首次阐明了个体衰老速度差异的遗传基础,揭示了神经系统衰老新的调控网络,发现新的抗衰老靶标基因,明确了行为退化和寿命不完全关联,发现了衰老神经元兴奋性调控新的机制,为衰老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薛 天,男,1977 年 5 月出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执行部长、人力资源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薛天教授长期致力于眼科及视觉科学研究领域,从分子、细胞、环路和整体等多层次解析视觉神经系统基础分子与生理特性,探索面向眼科疾病的视觉修复与增强的技术方法,创新建立了面向眼科疾病的视觉修复与增强的多学科交叉技术方法。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76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