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动态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信息动态 > 通知公告 >

2015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的项目牵头科学家简介

2016.08.02

一、施一公

施一公,男,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结构生物学家,长江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运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细胞调亡的分子机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在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方面,施一公教授及其团队也做出了相当卓越的贡献,他们解析了超高分辨率的剪接体三维结构,从而了解了剪接体对前体信使RNA执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机理,将人们对“中心法则”的了解大幅度向前推进。曾获舍尔学者基金会颁发的舍尔学者奖及雷拓爱伦基金会颁发的雷拓爱伦学者奖,“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谈家祯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中国医药最高荣誉”的“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简称“吴杨奖”)。

  二、匡廷云

匡廷云,女,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81年至1982年,在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和美国能源部植物实验室作访问学者,从1998年起先后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曾当选为国际光合作用研究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曾任生物膜及膜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理生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各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光合作用研究,系统的研究了光合膜蛋白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取得了系统的、原创性的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和省部级奖等10项。曾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十杰妇女、全国城镇巾帼建功标兵、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和科普形象大使。

  三、邓宏魁

邓宏魁教授: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成员。199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获得博士学位,后于纽约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曾发现了HIV病毒的辅助受体,是HIV研究领域里的重大突破之一。2000年受聘北京大学生命学院教授长江特聘讲座教授,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建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实验室,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0年当选为国际干细胞生物学学会(ISSCR)理事会理事,目前担任《细胞》杂志Cell及《细胞》杂志子刊等杂志的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体细胞重编程,细胞命运的分子调控,在Nature、Science、Cell、CellStemCell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四、邹全明

邹全明,男,第三军医大学药学院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教研室暨国家免疫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技术3级,文职二级。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近年来主持国家重大(点)课题12项。成功研制世界首个预防胃病的幽门螺杆菌疫苗并获1类新药证书,成果转让费2.25亿元;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重庆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目前在研原创疫苗5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获临床试验批件。获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重庆市青年科技奖;被评为军队学科拔尖人才、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五、韩家淮

韩家淮,男,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入选者。现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医学部)主任,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细胞应激与稳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主任等职务。是先天性免疫信号传导领域的世界知名学者,是p38这个进化上保守的应激信号通道的发现者和权威,在细胞坏死的研究上也有引导性工作。因在信号传导研究的卓越贡献,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种奖励,并入选科学网2011年度十大创新人物和2014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六、种康

种康,男,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研究员。现任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植物生物技术联合会中国联络人;担任《植物学报》主编以及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编委。主要从事水稻感受低温分子应答机制:发现水稻低温感受器COLD1,阐明COLD1基因SNP2基于复合体钙离子通道活性决定了籼稻和粳稻耐寒性区别的信号转导机制等研究。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计划”获得者。

  七、宋保亮

宋保亮,男,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胆固醇代谢研究,取得了国际同行公认的成果:揭示胆固醇合成途径的一个关键负反馈调控通路;阐明小肠胆固醇吸收的分子机制;发现了细胞内胆固醇运输的新途径。他的系统性工作推动了胆固醇研究领域的发展,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曾获得首届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和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奖项,并担任JBC杂志的编委、JMCB副主编、国际脂质协会(ICBL)筹划委员。多次受国际学术大会邀请做大会报告、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并撰写多篇综述。

  八、张传溪

张传溪,男,浙江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稻飞虱和昆虫杆状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带领的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如解析了稻飞虱-共生真菌-共生细菌共生互补代谢网络,揭示了稻飞虱翅型分化分子开关和蜕皮所需几丁质酶系,发现了一种裸杆状病毒与稻飞虱精彩的共进化关系。

  九、谢灿

谢灿,男,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如何感知周围的物理世界并利用物理世界的规律的研究。研究磁感应、动物迁徙和生物导航的分子机理,如动物对地球磁场的感知,地磁信号如何被动物应用于迁徙、导航、以及方位感的来源和结构色彩、纳米自组装和生物隐形的分子机制。用生物这一复杂的系统去研究和物理相关的一些现象的内在本质,用生物学家的思维方式去探讨一些基本的物理学问题。

  十、汤富酬

汤富酬,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研究员,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汤富酬自2010年回国组建自己的实验室、独立工作以来,一直从事人类早期胚胎以及生殖系细胞中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方面的研究,并系统发展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单细胞DNA甲基化组测序、单细胞多组学平行测序等功能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技术体系。汤富酬在过去五年中作为通讯(含共同通讯)作者在Cell,Nature,Science,CellStemCell,GenomeResearch,CellResearch等期刊发表文章23篇。其中多项工作获评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奖项。目前任《科学通报(英文版)》和《GenomeBiology》编委。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7610号-4